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
0
生成式 AI

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:探索、實驗與實作系列 第 2

Day2:生成式 AI 與傳統 AI 的差異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今天想來比較一下「傳統 AI」與「生成式 AI」的不同。這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地方,因為「AI」聽起來很大一包,但不同階段的 AI 技術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定位與能力。

一、傳統 AI:偏向「識別」與「判斷」:

傳統 AI(或稱為判別式 AI)最擅長的是「辨識與分類」。
它的核心能力在於:

輸入 → 分類/預測

常見應用:垃圾郵件分類、影像辨識、信用卡詐騙偵測。

背後技術: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模型(如 CNN、RNN)。

舉個例子:

傳統 AI 可以判斷「這張照片裡是不是有貓」。

它的重點在於 判斷與歸類,而不是「創造」新的內容。

二、生成式 AI:能「創造」內容:

生成式 AI 的突破在於,它不只是在判斷,更能 生成新東西。

輸入 → 輸出全新的內容

常見應用:ChatGPT(文字生成)、MidJourney(圖像生成)、MusicLM(音樂生成)。

背後技術:大型語言模型(LLM)、擴散模型、Transformer。

例子:

你輸入一句提示詞,它可以「創作」一篇文章或一張圖片。

重點是,它不是單純重複,而是透過模型參數中的龐大知識進行組合與生成。

三、差異比較:三大面向:

  1. 資料需求
  • 傳統 AI:需要大量標記好的資料(例如:10 萬張「有貓」和「沒貓」的圖片)。
  • 生成式 AI:訓練時使用龐大且多樣的資料集(文字、圖片、程式碼),不必逐一標記,重點是「學習模式」。
  1. 互動方式
  • 傳統 AI:輸入資料,輸出結果,互動性低(像是黑箱,給你分類或數值)。
  • 生成式 AI:可以透過自然語言互動,輸入一段提示,它會給你創造性的回應。
  1. 應用場景
  • 傳統 AI:強在偵測與預測,例如:資安異常行為偵測、信用卡詐欺判斷。
  • 生成式 AI:強在生成內容,例如:模擬駭客攻擊腳本、製作釣魚郵件、建立假新聞。

四、我的觀察:

傳統 AI 比較像是「警衛」,主要工作是監控、抓異常;生成式 AI 則像是「演員兼劇本家」,能快速創造情境,甚至「模擬」攻擊手法。

這就是為什麼在資安領域,生成式 AI 的風險更需要被重視:它可能讓攻擊更快、更難防禦。


上一篇
Day1:探索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的世界
下一篇
Day3:大型語言模型(LLM)的基本原理
系列文
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:探索、實驗與實作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